查看原文
其他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 | 如涌泉般滋润着中国外交事业 北外学子心中的丰碑——曾涌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今天,百校研究生颂百年活动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我们接过了@北京交通大学 的接力棒,为您讲述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军委俄文学校校长曾涌泉同志的故事。


讲述人: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宣讲团团长 毛惟


★ ★ ★

曾涌泉(1902-1996),四川新都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57.2~1963.8,1964.2~1965.11)。

早年留学苏联,建国前长期在军队工作。曾任中央军委编译局局长兼延安俄文学校校长

建国后,历任驻苏联使馆公使衔参赞(1949.10~1952)、驻波兰大使(1952.9~1955.1)、驻民主德国大使(1955.4~1957.5)、驻罗马尼亚大使(1966.3~1966.10)等职。

1979年2月任外交部顾问。是第十一届中共中央纪委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立志救国,经《新青年》启蒙


1915年曾涌泉入新都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在爱国青年教师王镜容的影响下,这个出生于封建家庭的孩童,立志雪国耻、救祖国。

1918年春,曾涌泉考入成都华阳中学。在科学与民主的教育氛围下,《新青年》成为了曾涌泉的导师,这份启蒙刊物在他心底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新青年》杂志


1919年“五四运动”在成都蓬勃开展,曾涌泉代表华阳中学参加了成都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在学联领导下,他组织学生参加爱国斗争,并开办贫民夜校。

1922年夏,曾涌泉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预科二年级。在唐山交通大学学习期间,他加入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参加援助工人运动的活动,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


留学苏联,遇革命引路人


1924年秋,作为优秀青年代表,曾涌泉被中共中央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曾涌泉遇到了当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李大钊。

李大钊关心东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犹如关心国内革命青年一样无微不至,在百忙中总是挤出些时间步行到东方大学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与他们广泛接触、谈话,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曾涌泉第一次见到李大钊时,惊喜万分,跑到他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热泪盈眶地说:“是您的那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引导我走上马克思主义的康庄大道,又引导我来到东大学习。见到您,我高兴极了!”

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

以后每当李大钊来东方大学,曾涌泉总要找机会去见见他,简单地谈一会儿,哪怕是极简单几句话也好。在这些简谈之中,曾涌泉也受到了许多深刻的教育。

1925年11月,曾涌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学习工作的十多年间,曾涌泉先后参与过我党与共产国际的相关政治工作与翻译工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络做出重要贡献。


肩负重任,广育外语英才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初期,学习借鉴苏联在革命发展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正规外语学校,培养一批专业外语人才(尤其俄语人才),成为我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1941年 3 月,抗大三分校俄文队正式成立,1941 年 7 月发展为俄文大队,共有 300 余人。1941 年8 月,俄文大队正式上课,当时队址在延安东关黑龙沟。1942年5月,俄文大队划归中央军委领导,更名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后增设英文系,再次更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北外前身)

(左)抗大三分校俄文队所在地黑龙沟

(右)延安外国语学校英文系所在地车桥沟


中共中央委派曾涌泉任第一任校长。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们不仅要培养军事翻译,而且要培养新中国的外交人才。这个问题,在办学思想上必须明确,组织领导上应早做准备。”

在曾涌泉的带领下,一批新式教师敢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他们的教学方法综合灵活,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内容,都紧密结合培养目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工作需要,强调听说写译的实践训练,实用性较强,能做到学用一致。

同时,延安外国语学校的学制未作硬性规定,这更有利于培养后备干部,一旦有工作需要,学生们可随时调离学校参加工作。学校先后向政府、机关、部队输送200余名外语干部。俄文系、英文系两系学生离校后,在军事、政治、外交、文化教育、铁道运输等各类专业领域上贡献力量。

俄文大队、军委俄文学校

使用的教材

同时,曾涌泉重视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如朋友般相处,学生对教师有意见可以当面指出,教师也经常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真正做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使教学质量得以逐步提高。

延安外国语学校认真贯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抗大教育方针,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训。它为新中国创办新型外国语学校,培养懂外语的革命干部创造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珍惜晚节,为国奉献一生


1949年10月后,曾涌泉历任中国驻前苏联公使衔参赞,驻波兰大使,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驻罗马尼亚大使,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顾问等职。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他还是党的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曾涌泉(后排左二)陪同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外宾

曾涌泉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青年时期在苏联留学工作十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苏联、波兰、东德、罗马尼亚使节近十年,又任外交部副部长九年。他通晓五国外语,是个留过“洋”、见过大世面的人物。而生活中他又是一个和蔼可亲、平凡简朴的老人。

打开曾涌泉的衣柜,一摞摞叠得整整齐齐的都是穿了多年的旧衣服。仅有的两套像点儿样的外衣,还是他当年出任外交官时的着装,平时舍不得穿。有一条毛裤穿了三十多年,上面已是补丁摞补丁了。这样简朴的他却为了国家慷慨解囊。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面临巨大困难时,曾老和老伴将几乎是全部积蓄的1.5万元交作党费,帮助国家渡过难关。1991年,当他听到某地遭受水灾时,也尽其所能进行捐助……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本色,用行动来证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诺言。

曾涌泉在战争年代曾被敌人抓捕入狱,牢房里阴暗潮湿,使他落下了关节炎病根。到了老年,病情发展成“周身性骨增生”。每动一动,全身关节处像有无数支钢针刺向肌体,痛得让人苦不堪言。疼痛使他无法正常吃饭,常常使他彻夜不眠。 

抗日战争时期的曾涌泉

病魔缠身,治愈无望,曾涌泉于1995年9月、10月和1996年2月三次向中纪委领导写信,申请“安乐死”。他在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中阐述了请求“安乐死”的理由,并认为“安乐死”绝不是自杀。他还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子女讲:“我十几岁就参加了革命,今年已94岁了,为党该做的事情我都做了,如今老了身体不行了,为党也干不了什么了,再这样活着已经没有意义,只能给国家造成浪费。我有秘书、司机,还有照顾生活的工作人员,子女还要经常为我请假耽误工作,这么多人照顾我一个没有用的人,这是最大的浪费,并且我本人也十分痛苦。不如把这些有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有用的地方,用到四化建设中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北外学子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定当向着浪高风急、冲破逆折处勇毅前行,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定当拓兼容并蓄之胸襟,立博学笃行之志向,努力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民族砥柱,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具有广博知识和行动力的社会中坚

讲述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中央民族大学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资料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史(1941-201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历史需要细节: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官往事》,王民伟,世界知识出版社。

《他追求的是外交官的晚节——记原外交部副部长曾涌泉的退休生活》,刘利华,载于《重庆与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


文案 | 孟月 余方茹

视频摄影、剪辑 | 赵娜

排版 | 张心怡

审校 | 厉芷扬 毛惟 张心怡 曾晓莹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共青团北京外国语大学委员会

本期承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